大家國中理化 都有學過【 光與顏色的關係 】
忘光了沒關係 要不是我以前教補習班,誰會記得這些
替各位簡單的複習一下↓
※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合而成的
物體本身都不會發光,所以你看到的顏色都是反射出來的
比如說:
■ 紅色蘋果 : 燈光打在蘋果上,蘋果什麼都吃就是不吃紅 → 所以紅光反射,你就看到紅蘋果。
■ 白色衣服 : 燈光打在白衣服上,衣服什麼都不吃 → 所有光線反射,所以你看到白衣服。
■ 黑色菊花 : 燈光打在菊花上,菊花什麼都出了 → 光線彈不出來,像黑洞一樣,黑菊就出現了。
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
植物的綠色葉子 → 就是因為本身不吸收綠光,所以你看到綠色葉子。
所以我們可以明白的清楚綠光對植物幫助不大。
那其他顏色呢?? 你可以看一下
各種營養素的生成大多都落在藍光區和紅光區
※植物和我們人一樣真的有需要的是可見光 (400-700nm這一段) 的這個部分
低於400的我們叫紫外線高於700的我們叫遠紅外線
不是說他們不需要是我們也看不見。
■ 315-400nm(uv) :葉綠素吸收少,影響光周期效應,阻止莖徒長。
■ 400-520nm(藍) :葉綠素與胡蘿蔔素吸收比例最大,
對光合作用影響最大,可幫助植物根、莖發展。
■ 520~610nm(綠) :色素的吸收率不高。
但是花青素需要,會保護植物免於遭受過多光照的損害也會抑制葉綠素所產生的綠光波反射
(因葉綠素不易吸收綠光),使昆蟲因不易偽裝而受到其天敵的掠食。
除此,花青素的產生也會使葉綠素不會因過度氧化而遭受破壞;
同時花青素也具有保溫的作用,讓植物在秋冬季節裡仍不畏懼寒冷,依然絢爛開放。
■ 610~720nm(紅) :葉綠素吸收率低,
但對光合作用與光周期效應還有生長速度有顯著影響。
■ 720~1000nm(遠紅) :吸收率低,刺激細胞延長,影響開花與種子發芽。
最早做出來的LED就是紅光,後來黃光、綠光才陸續出來,
最後厲害的小日本搞出藍光,LED才開始廣泛的影響我們生活。
在上一個章節有提到
“ LED的是由不同的晶片激發出不同的光 “
純色紅光/黃光/綠光/藍光都有對應的晶片去封裝
所以波長是很準的,但是價錢也高(算古時候了)。
又加上早期螢光粉技術沒那麼成熟,
專利又卡在小日本手上,所以限制很多。
但是這幾年整體技術含量都提升了 ,LED市場可擴大了很多
我們平常所用的標準白光,就是用藍光的晶片加上黃光螢光粉調配,
螢光粉的多寡影響到到你出來的光是黃還是白。
現在各個波長甚至全光譜高演色性都是可以用藍光晶片+螢光粉調配出來了
也不會有點久波長跑掉的問題。
這是趨勢也是新技術,不信你用紅/綠/藍LED調出能當你家照明的光源給我看,
這樣的配法,白光必定怪怪的、難看。
※回到正題:
在植物真正的需求上 他只需要大量的藍光和紅光就好
其他UV、綠光、遠紅外線 需求量相對的沒那麼高。
知道了這個理論後,育苗、蘭花組培或是溫室蔬果的業者腦筋當然是動的比我們還要快。
(要不然我們現在怎麼還會會苦哈哈的)
直接用藍光、紅光來幫助小苗長大,
什麼紅藍比8:1,4:2就是那時候演生出來的,紅光顧葉子、藍光長根系。
有時候你遠遠看某些房子裡散出淡淡悠悠的藍紫光,你就別誤會了,
他們不是做按摩或是特種行業的,種大麻還比較有可能 ((誤 XD ~~~
“ 如今我們注重觀葉植物 “ 其實是要整體的居家氛圍,
淨化環境真不需要這樣藍籃紫紫的去影響自己的生活品質。
觀葉植物就是要看的見,讓自己身心舒服,要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龜背芋王子不是說 : 【養植物不炫耀還不如種菜。】
實在不需要為了植物好而造成自己眼睛的藍光傷害。
“ 現在你有新選擇:仿日光的全光譜LED照明 “
反正植物在陽光下活的最好,為什麼不給他日光呢?
你說維他命C和B群重要,其他還好怎麼不只吃這兩種,
還是要講求一個均衡吧,有時候還要曬曬太陽補充 維他命D不是嗎。
全光譜就是把所有的光譜都給植物,出來的光線就是舒服的太陽光感覺,
人和植物是可以共存的,一起享受舒服的光線才是正確的觀念。